6月2日10点,三个月后科比在新浪微博更新了一条状态。 此文一经发出,立即引来数万条评论和转发。
“好久没上微博了,我看到有一些新的网络用语,你能教我一些吗?‘打贴’是什么意思?#Muse#”科比在社交平台上问道,“我已经上过微博了。”玩了一会儿微博,看到一些新的网络词汇,你能教我一些吗?“罢工”是什么意思?
科比·布莱恩特微博截图。
网友吐槽“三路摔跤”
既然无所事事的科比如此拼命地“打铁”自己,国内网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吐槽的机会。 不到一个小时,科比的微博就有近万条回复。 有些消息相当明亮。
首先是一群以客观、公正、科学的态度回答科比问题的网友:
@:“da tie 意味着错过了投篮”(da tie 意味着你错过了投篮)
@李天宇CDUT:“‘da tie’是指只要你开枪,就能听到‘duang’的声音,太酷了,对吧?” 到“duang”的声音)
当然,有科比的地方,就会有“Kohei”:
@陈军DTE:“作为历史上打铁最多的人,他居然问打铁是什么意思?嗯,打铁是你的职业,是你的工作nba科比比赛视频,是你四点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每天早上,为你的一生而奋斗。”
@王小小:“‘打领带’就是你每场比赛都做的事,老家伙。” (“打平”是你在每场比赛中所做的事情,老兄。)
@hht-Tai Jason:“兄弟,你是NBA最好的钢铁侠。” (兄弟,你是NBA历史上最好的“钢铁侠”)
@machy:“'da tie'是你拍摄后发生的事情......”(“da tie”是你拍摄后发生的事情)
作为科比的粉丝,当他们的老板出丑时,“科比”自然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支持他们的偶像:
@:“Datie 意味着你们是最好的,30000 先生,MVP 和你们中的很多人。” )
@子风哥:说明你很厉害,虽然你投了,但没有得分,你还是投啊投啊。 你是最棒的,我爱你,科比。 (这意味着你很棒,即使你投篮但没有得分,你仍然投篮投篮。投篮但仍然继续投篮,所以你是最好的,我爱你,科比。)
网友给钢铁侠湖人队的号码是24号。
科比是“钢铁侠”还是“小铁匠”?
事实上,“锻”字能与篮球联系在一起,也是中国球迷的创举。 这是对投篮不进篮下的形象的概括和嘲讽,多用于打法太过独特的球员身上。
“打铁”这个形容词不知何时与篮球联系在一起,但可以肯定的是,因为科比·布莱恩特,这个词被网友和球迷如此频繁地使用。 曾旅居意大利的科比被网友戏称为“米兰小铁匠”。
那么对于那些不懂“打铁”的“歪果仁”来说,是不是失去了嘲笑科比的乐趣呢? 答案是“一点也不”。
几年前,NBA与漫威漫画合作推出了NBA球员的“复仇者联盟”形象,其中科比被赋予了钢铁侠的形象。 其实作者的初衷是为了展现科比丰富的进攻手段、球场上强大的攻击力、崇尚个人主义。
如今,当《复仇者联盟2》电影席卷全球时,科比“钢铁侠”的形象已经彻底改变。
科比·布莱恩特靴子的“钢铁侠”版。
国外球鞋定制大师Mache专门将科比的球鞋以钢铁侠为原型设计成了“钢铁侠”战靴,并在鞋舌上安装了LED灯。
这不禁让“科黑”们更加兴奋了。 “科比,赶紧穿上这双球鞋,这样你就能在球场上发出更大的声音,更有信心地冲击篮筐。”
“想象力丰富”的中国网友终于发现,“钢铁侠”和“小铁匠”其实是有相同目的的。 “科比在球场上付出了很多努力,产出了很多钢铁。他无法用完剩余的钢铁,所以他给自己锻造了一套钢铁侠铠甲。”
另外,在最近热播的网友模仿NBA球星的系列节目中,国外网友将科比的“独立”演绎得淋漓尽致,却遭到了无数网友的诟病。 因为在视频最后,科比真的投进了球。 不应该是“罢工”吗?
外国网友模仿科比,因他投球而被批评模仿。
19年nba科比比赛视频,“铁神”打造之路
接下来,我们就要开始“考试”了。 科比的打铁历史可以追溯到19年前。
1996年11月3日,时年18岁零2个月零11天的科比在对阵森林狼队的比赛中替补登场。 那场比赛他打了5分钟。 技术统计中,盖帽、抢断、投篮、失误各1项,其他项目均为0。 那是他NBA生涯第一次“打铁”。
后来,随着科比的上场时间增多nba科比比赛视频,“锻造”技术提高,篮下就成了他在比赛中发泄的对象。
2011年1月5日,在对阵活塞队的比赛中,科比单节9投0中,连续命中9铁,成为湖人队史上第一位“铁神”。
2012年4月1日,科比·布莱恩特在主场对阵黄蜂队。 他在短短三节时间内连续15次投篮全部投丢。 “四分之三十五铁”将他的“打铁”黑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2014年11月13日,在对阵灰熊队的比赛中,科比迎来了他“打铁”生涯的里程碑。 全场比赛,他26投10中。 16次打铁后,科比超越了前辈哈夫利切克,当之无愧地成为了NBA历史上的“打铁王”。
这让球迷们想起了科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:“你知道凌晨四点的洛杉矶是什么样子吗?”
球迷们只能说:“我们不知道,但凌晨四点,我们隐约听到洛杉矶球馆里传来duang、duang的声音。”